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40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小波变换多尺度地震波形反演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完全非线性地震波形反演问题是石油地球物理勘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难度很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多尺度地震波形反演的小波变换方法,对于一维非线性地震波形反演问题,将该方法和已有的简单迭代法及多重网格法作了比较,数值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海城7.3级地震前地震波动力学特征量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给出对海城7.3级地震前地震波动力学特征量变化的一些最新研究结果。所研究的地震波包括体波(P,S波)、尾波和短周期地脉动三类。特征量有:体波与地脉动的波形时间线性度和空间线性度,平均半周期,频谱的峰值频率、拐角频率、相对频带宽度、相对频谱峰值、高频段的谱线斜率绝对值;尾波的时间熵、振幅比、持续时间、观测与计算持续时间差及其二阶差分、Q_c值、反映介质混浊度与震源特性的系数a_c等。所得结果表明,三类地震波的上述动力学特征量大都在震前一至半年左右出现、有的在6-10天乃至一天以内出现过不同形态的阶段性异常变化,因而可看作海城地震的中短期和临震的地震波前兆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13.
华北强震断层面解和震源深度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远震P波及SH波和区域地震P_(nl)波波形反演方法,测定了华北9次强震的断层面解、震源深度及地震矩.结合其他作者测定的7次地震的结果,分析了华北16次强震断层面解及华北地震震源深度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多数强震为走滑型地震,也有个别正断层型及逆断层型地震;16次地震多数发生在地壳中部10-25km深度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开展了不同观测方式的井地2.5D直流电阻率反演研究。①从2.5维直流电阻率满足的边值问题出发,采用变分原理结合节点线性基函数推导了2.5维井地DC满足的积分弱解形式;②构建了二阶最大平滑稳定泛函的2.5维井地直流电阻率正则化目标函数,采用共轭梯度算法对正则化目标函数进行最优化求解,并采用逐步衰减正则化因子的求解策略来提高反演的稳定性;③设计了均匀半空间模型得到的数值解与解析解对比,电位的相对误差在2%以内,阐述正演算法的正确性和高精度。另外,分析了不同观测装置的2.5维井地直流电阻率异常体特征,并对不同观测方式对2.5维井地DC理论数据进行反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井中数据的引入提高了2.5DC对纵向探测的分辨率能力,同时提高了2.5DC反演有效性以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冯甜  吴建平  房立华 《中国地震》2021,37(2):261-272
随着地震观测台站密度的不断增加以及地震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微震研究受到了地震学界的广泛关注。与发震周期较长的大地震相比,微震复发周期短、发生频次高,可以获得更高分辨率的地壳内部介质物性和应力状态等变化信息。微震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研究断层几何形态、前震与地震成核的关系、余震时空演化特征及余震触发机理、远程动态触发现象、重复地震、诱发地震以及非火山震颤信号的检测等。高精度的微震定位结果可以揭示断裂带的精细几何形态和深部活动过程,促进对断层特性和地震物理过程的深入认识。本文简要总结了国内外微震研究的主要进展,包括微震检测的主要方法和微震在多个领域的研究实例,并对微震在地震科学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In recent years, airborne LiDAR sensors have shown remarkable performance in the mapping of forest vegetation. This experimental study looks at LiDAR data at the scale of individual pulses to elucidate the sources behind interpulse variation in backscattering. Close-range photogrammetry was used for obtaining the canopy reference measurements at the ratio scale. The experiments illustrated different orientation techniques in the field, LiDAR acquisitions and photogrammetry in both leaf-on and leaf-off conditions, and two-waveform recording LiDAR sensors. The intrafootprint branch silhouettes in zenith-looking images, in which the camera, footprint, and LiDAR sensor were collinear, were extracted and contrasted with LiDAR backscattering. An enhanced planimetric match (refinement of strip matching) was achieved by shifting the pulses in a strip and searching for the maximal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ilhouette and LiDAR intensity. The relative silhouette explained up to 80–90% of the interpulse variation. We tested whether accounting for the Gaussian spread of intrafootprint irradiance would improve the correlations, but the effect was blurred by small-scale geometric noise. Accounting for receiver gain variations in the Leica ALS60 sensor data strengthened the dependences. The size of the vegetation objects required for triggering a LiDAR observation was analyzed. We demonstrated the use of LiDAR pulses adjacent to canopy vegetation, which did not trigger a canopy echo, for canopy mapping. Pulses not triggering an echo constitute the complement to the actual canopy. We conclude that field photogrammetry is a useful tool for mapping forest canopies from below and that quantitative analysis is feasible even at the scale of single pulses for enhanced understanding of LiDAR observations from vegetation.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地震波形分类技术,结合实钻探井资料,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SMZ地区白垩系清水河组储层埋藏深、厚度薄砂体储层发育模式分为富砂、砂岩较发育、砂岩发育一般、贫砂和富泥5类,相应地将地震波形分成Ⅰ、Ⅱ、Ⅲ、Ⅳ和Ⅴ5类。通过该项技术,对这一地区清水河组深埋藏、薄储层砂体平面分布范围进行有效预测,为预探井的准确部署和控制储量的顺利提交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金笔凯  郑勇  熊熊 《中国地震》2013,29(4):424-437
采用基于近远震波形的CAPjoint 方法,对2013 年3 月27 日台湾南投MW6. 0 地震分别进行了单独反演和联合反演,获得了各自的震源机制解及震源深度。其中,联合反演所得的最优双力偶机制解参数为,节面Ⅰ:方位角0°,倾角30°,滑动角78°;节面Ⅱ:方位角193°,倾角60°,滑动角96°;震源深度18km。为了验证联合反演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采用由重抽样理论发展而来的Bootstrap 方法,对近远震数据分别进行了重采样,并对其单独反演和联合反演所得的参数进行了统计,验证了联合反演的有效性及稳定性,并发现远震反演震源深度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受台站分布的影响,若要获得精确的震源深度则需要方位角分布较好的远震台站记录。根据前人对集集地震及车笼埔断层的研究成果以及南投地震的发震断层性质接近车笼埔断层的认识,推测此次地震可能发生在车笼埔断层上。  相似文献   
19.
利用区域波形数据使用CAP方法反演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正逐渐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以胶东半岛近期发生的两次显著中等地震为例,讨论了使用CAP方法反演震源机制时的误差估计,展示了反演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过程.2013年11月23日和2014年1月7日在山东莱州和乳山分别发生了M4.6和M4.3级中等地震,两次事件均造成了较大影响.我们基于CAP方法,使用自助抽样(bootstrap)技术多次重复反演过程,得到大样本量的震源机制解数据;基于这些数据,使用粒子群算法和聚类分析技术给出了优化解,估计了震源机制解的误差范围,并利用震源机制解的P、T轴给出了震源球上的概率密度分布.  相似文献   
20.
地震破裂方向性参数包含了断层几何形态、破裂长度等信息,对于地震灾害评估、孕震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基于点源近似的震源矩中心张量机制解(CMT)或断层面解(fault plane solution)只能给出两个节面,无法确定破裂断层面.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质心与起始震中的差异确定发震断层的方法,该方法利用P波到时来测定主震与参考地震间相对起始震中,同时利用波形反演震源机制过程中的主震时移与参考地震时移之差测定相对质心震中,在假定单侧破裂的情形下,根据时移之差随方位角的变化推断破裂断层面.本文使用该方法研究了2008年云南盈江MS6.0走滑型地震,发现其破裂方向与其他方法结果一致.由于该方法基于相对起始震中和质心震中,可有效削弱速度结构模型不准确以及地震绝对位置误差带来的影响,应可适用于其他类似类型6级左右地震的破裂方向性研究,但仍需进一步工作对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